在很多影片当中,有冷酷、残暴的香港小青年,他们利用高超的电脑技术为非作歹,导演称之为“新人类”。事实上,这样的“新人类”在 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:他们自恃计算机水平高超,肆意入侵信息系统;他们在网上传播“病毒”,令不少计算机陷入瘫痪。他们甚至利用“黑客”进入学校的试卷网 页盗窃试卷……
近年来,有关青少年高科技犯罪的案例屡见报端,且罪犯年龄日趋低龄化。
“新人类”:“科技崇拜”下的技术傀儡
因在网上传播色情电影而获刑的卢x麟可能直到现在也还没明白:为什么从“IT明星”到阶下囚徒就发生在一念之间。
1999年,还在中山大学上大三的卢x麟创办xx数码科技有限公司,筹建广州“首家城市生活指导网站”。包括卢x麟在内的7人团队被媒体誉为“开创广东大学生在IT界创业的先河”。
2004年4月初,卢x麟的智诺公司与另一家公司合作开发“我爱电影网”网站。凭借熟练的网络技术,卢x麟及其技术人员突破重重“禁区”,下载了50多部 “重磅”色情淫秽电影,上传到“我爱电影网”供人浏览,短短几个月间,就有近900人在该网站注册。2005年2月,广州市中级法院以“传播淫秽物品牟利 ”罪一审判处卢x麟有期徒刑18个月。
卢x麟的大学同学评价说,他是“一个才华横溢的人”,当时他是班上“最耀眼的一个”。不少同学甚至还记得卢x麟在毕业时开着自己的小轿车请他们到酒楼吃饭 的得意之情。然而,成也技术,败也技术。一度为自己的“技高一筹”沾沾自喜的“IT明星”,就这样成为技术的俘虏,放纵自己的行为突破了法律的底线,最终 只能锒铛入狱。
另一个因“炫耀”技术而酿成悲剧的例子更令人痛心:温州市有一个14岁的少年,从父亲那里学到制造并传播计算机病毒的方法后,大喜过望,趁父亲不在家的时 候,他制造出计算机病毒,并忍不住在网络上大肆传播,导致很多用户的计算机陷入瘫痪状态。就是这样一次“大喜过望”的经历,让这个14岁的少年受到了法律 的制裁。
“游戏”心理催生“自负的囚徒”
青少年高科技犯罪和成人犯罪相比,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:青少年采用高科技手段犯罪较少是出于侵财谋利的目的,推动他们犯罪的更多是一种“游戏”心理。他们自以为技术超群,无人能敌,因此在自己能够企及的领地“游戏人间”,为所欲为,最终沦为“自负的囚徒”。
2001年8月,湖北某高校20岁的大学生王群做了一件在他看来十分“好玩”的事情:他以“花花公主”的网名,先后侵入“楚天人才热线”“黄石热线”等网站,涂改网站主页,将某市领导名字改为“王八蛋”“傻子”并附上“我们是一群大野猪”。
案发后,学校建议对王群从轻处理,因为王群在学校一直表现不错,学习成绩好,对老师、同学也彬彬有礼。他在网上的“出格”行为,是游戏心理使然,这一心理没有得到正确引导和及时控制,就发展成了放纵、犯罪行为。
广东省法学会副会长、广州青少年犯罪研究会 副会长王仲兴认为分析认为,大多数青少年高科技犯罪的诱因都是其“游戏”心理,而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除了青少年固有的“好奇”天性以外,更重要的是来自于 其“自负”感,觉得自己的计算机网络技能水平高超,别人奈何自己不得。王群肆意涂改网站主页的时候,潜意识里的想法是“我来无影去无踪,那帮傻瓜才不会知 道我是谁呢”。几乎所有自恃“技术高超”的青少年犯罪者都把自己的犯罪对象视为“傻瓜”,忍不住戏弄一把。
遏制青少年高科技犯罪需要社会共同努力
对利用高科技犯罪的青少年来说,天才与囚徒只有一纸之隔。引导好了,他们的智慧将会灼灼生光;引导不好,他们将会成为本世纪最大的祸患。
不少专家指出,学校将高科技传授给了学生,却没有提醒他们该如何对待高科技,致使这些“技高一筹”的高材生频频打开“潘多拉魔盒”。这就提醒学校:在进行 高科技知识教学的时候,不能忽视有关高科技道德、法律法规和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内容,一定要让学生对高科技的非法与合法之界线认识清楚。
在高科技环境下长大的“新人类”对高科技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和崇拜,但遗憾的是,充斥着色情、暴力的网吧、电子游戏厅、歌舞厅等场所,却使得高科技以狰狞的 面目出现在青少年面前。因此,学校、家庭和社会必须建立起防线,整治学校周边环境,打击毒害青少年的文化娱乐场所,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。
我国现已出台的《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》倡议青少年与家长建立协议,其中包括每天上网时间,不浏览不良信息,不随意约会网友,不沉溺虚拟时空等,家长主动为青少年安装防火墙软件让其健康上网等,这无疑是一个有益之举。
总之,遏制青少年高科技犯罪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政fu、司法部门、社会、学校、家庭共同参与治理。高科技从来就不承诺给人类一个新的伊甸园,相反,处理 不好,无数的新问题将随之而生,人类必须用法律手段和道德规范去约束它,才有可能发挥其造福于全人类的最大功利。